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人文学院举办第十六、十七期人文科技大讲堂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12-21 10:27:11 浏览:
 

12月18日下午,我院在金花校区西纺报告厅举办了人文学院第十六、十七期科技大讲堂。应人文学院邀请,著名语言学家,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王宁教授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研系列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理论前沿》副主编生安锋教授做客我校,分别做了关于“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及“‘后理论’语境下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路向”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院长胡伟华教授、人文学院教师以及我院研究生聆听了报告,胡伟华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王宁教授就新文科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提出这一概念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的特征及新时代人文学科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很有帮助。所谓新文科区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的特征具体体现于这样几个方面: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而作为一门介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并与自然科学和技术有着难以割舍关系的学科,翻译研究则同时具有上述几个特征。在新文科的视域下重新界定翻译,就要走出传统的“语言中心主义”的藩篱,将其视为跨文化阐释、再现、传播和建构的重要媒介。这样,它的跨学科特征就得以彰显。面对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的挑战,有人认为这二者将取代传统的人工翻译。不可否认,一般文档的翻译确实会被上述二者取代,但是文化含量很高和理论十分抽象的文本的翻译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甚至不同水平的人工译者也无法取代优秀译者的译作。

生安锋教授提出西方文论在二十世纪末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中国学界也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反思理论,尤其是西方文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进入了所谓的“后理论”时代。在我们看来,中国与西方学界所遭遇的危机或者困难并非完全一样,在理论发展进程也不是同步的。我们在对待批评理论所带来的问题时,不应该忽视中国译介外国理论的主动性和我国理论建设的主体性问题;当前的后理论危机其实是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我调整和重新定向。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当前的机遇,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在中国语境中建设好中国的文论话语。最后,生教授总结到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更需要强调文学性;后理论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着力于加强理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性;后理论时代需要彰显一种后人文性。

讲座结束后,王教授和车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两位教授在学术报告中分别就“新文科概念”和“后理论时代”问题提出的观点深受与会师生们的认同,为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及学习者们在今后的科学研究方面指引了方向,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与好评。(撰稿:荆洁兰 审稿:徐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