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品味茶韵,感悟真知,献礼校庆:西安工程大学圆满完成赴汉中社会实践任务

信息来源:【计算机科学学院 】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8-07-29 21:44:13 浏览:
 

7月22至26日,由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朱成功、张鑫两位指导教师带队、我校30多名学生参与的西安工程大学赴汉中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系列社会实践任务。

一、感悟西乡茶文化,探寻茶业助力脱贫之道

西乡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地理位置优势,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极适宜茶的生长,近年来该县主打茶产业文化名片,其茶产业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此次赴西乡社会实践,一方面是为了感悟西乡的茶文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探索西乡茶业发展与贫困县脱贫间的关系。

实践团成员通过在西乡县城茶叶店和街头巷尾分发调查问卷,以寻访懂茶人,感悟西乡茶文化魅力。走访调查过程中,大家也深刻感受到了西乡人日常与茶的密切联系,早晨起来一杯炒青浓茶开启全新一天、晚上入睡前一杯白茶伴人安然入睡、三餐饭后也不能缺少茶,茶已经成为了西乡人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粮。

走访西乡县茶叶局,通过图文展示,大家全面了解到了西乡茶业的历史: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交易也曾在这里进行。1975年,西乡被省、市确定为茶叶生产基地县,20多年来,西乡茶业发展迅速,成果喜人,现有茶园21万亩,涌现出“西乡特炒”、“午子翠柏”等多个品牌,远销省内外乃至走出国门,饱受好评,现如今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乡。

为了能近距离感受西乡茶业的发展状况,实践团前往鹏翔公司的茶园进行调研。先后在位于半山腰的茶园基地进行采茶体验;在山上的茶叶粗加工场实地考察白茶制作工艺;在山下精加工车间了解茶叶的生产流水线、专业的技术设备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并在鹏翔茶业公司总部深刻感悟公司的茶文化内涵。通过采茶体验、入场参观、亲身品尝,从动手实践到实地考察再到感官接触,大家对于西乡茶叶从采摘到深加工再到销售的流程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西乡茶企众多,大大小小茶企有近300多家,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茶企也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到当地的脱贫致富工程中。实践团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茶企都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茶苗茶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一路指导种茶技术;茶企间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成立茶业合作社,高价收购贫困户自产茶叶并对无茶贫困户进行招工等方式,以此来助力当地贫困户脱贫。

我们说一个产业的社会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到底能为周边人带来什么,能让周边人从中获益多少这两个要素。西乡茶业作为西乡经济发展的支柱,正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步子迈得越发坚实,西乡人依靠茶业脱贫的道路未来可期。

二、寻根古路坝,为40周年校庆献礼

“一个静谧的陕南山村,一部深邃的文化传奇”,在此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位于城固县董家营镇古路坝村,追根溯源,寻访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抗战时期,北方高校集体南迁,1938年9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随之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在古路坝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我校当时尚未独立建校,隶属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古路坝一时名师荟萃,文脉流长,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三大坝”。抗战八年,从古路坝毕业1300多名本科生,之后诞生了包括师昌绪、高景德、史绍熙、李恒德等15位“两院”院士,当之无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源地,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就古路坝的地位而言,正如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所盛赞的那样“古路坝: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

实践团寻访古路坝,就是为了寻根溯源,重走我校先辈们的求知求学路,感悟办学之不易、求学之艰辛。从曾经西北地区最大的古路坝天主教堂到断壁残垣的校舍遗址,无不彰显着古路坝这一抗战时期教育圣地的历史沧桑。一直以来,西安工程大学都都秉持“厚德弘毅,博学笃行”之校训,牢记“崇真尚美,经纬天下”之精神,开拓进取,传承优良,不断将古路坝的燎原灯火扩散、点亮。

在西安工程大学独立建校40周年到来之际,实践团希望通过以溯源我校历史的方式来为母校献礼。“追根溯源古路坝,经纬纵横工程大”,希望工程大人都能像《古路坝灯火》电影中的莘莘学子那样,勤学务实、敢为人先,不断为学校发展贡献己力,不断将古路坝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为了学校的明天而拼搏努力。

满当的五天社会实践行程,实践团成员无不收获满满,在圆满完成系列社会实践任务后,大家对于西乡的茶文化有了新感悟、对于茶业发展与当地经济间的关系也有了新思路、对于我校的历史更有了新认知。期待再来汉中,再发掘社会实践的真内涵。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