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传承创新 启心启智——西安工程大学思政课入心入脑》受到陕西日报-陕西传媒网报道。
相关链接:http://esb2.sxdaily.com.cn/sxrb/20181211/html/page_06_content_001.htm
附原文:
2018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69周年这一天,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通向图书馆内孔子像的西道阶梯下,一群人身着礼服列队立于校园内。这一天是该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二天,师生们行戊戌年释菜之礼,训示新生大学之道。
“我很少给父母打电话,他们的生日我也记不住,以前觉得这没什么,心里有就行了,但是在典礼中我忽然意识到,不能在亲情中忽略‘礼’。”2015级环境科学1班学生康旭辉这样告诉记者。对于康旭辉来说,以前反复听到的孝道,在典礼中明晰起来。
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了这所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不仅有古韵古风,更从古意古理中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在校内一座小山丘顶的凉亭里,思政课教师杨逸每周都和学生一起诵读《大学》《论语》《礼记》等传统经典著作。杨逸表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大学的教育内容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40年的建校历程中,西安工程大学形成并强化“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负重奋进,实业报国”的办学传统、“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办学精神。百年办学、独立建校40年积累的办学特质,成为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点和借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大学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创新,积极融入对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弘扬中,通过改革创新,积极建立基于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学校党委书记刘江南表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课程化”的简单取向,牢牢抓住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学校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气质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沉心静气,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真正让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自2010年以来,学校思政课教师依托团队建设,以提高实效性为基础,对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模式、话语内容、话语主体和话语情境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生硬的表述话语向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转化;二是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三是独白话语向对话话语的转化;四是单调、封闭的教学话语情境向多元、开放的教学话语情境的转化。打造出全方位、跨时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情境,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鲜活力和价值魅力,增强了大学生的获得感,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青年教师张敏在课程中设置了“中国故事我来讲”版块,4—6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议题争鸣、微视频互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纪录片制作、自我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这门课程的授课常态。在近期一组学生制作的一个名为“寻找身边最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视频中,师生们分享了中国颜料匠心之美、汉服之美等5个版块的内容。
问题倒逼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在接受多元文化熏陶的同时,也逐渐深陷于信息爆炸带来的困境。举例子、讲故事的授课方式,正在被义理更深入、体验感更强的开放式课堂取代。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口号:每一节思政课,都是一场学术报告;每一名思政教师,都是“四个自信”最有说服力的名片。思政课教师们依托省级教学团队,组织无领导小组集体备课,以教材为遵循,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选择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话语议题,不断强化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学院教师组成的微信群异常活跃,大家随时分享自己看到的优秀经验和议题分析,时刻展开讨论,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使思政课效果受到广泛夸赞。
经过数年改革创新,2018年,学校思政课团队厚积薄发,马克思主义学院被授予“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曹敏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7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