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白玛央金的“藏汉情”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12-11 12:26:43 浏览:
 

“汉族医生真好,跟你平时给我们讲的一样。”病床上,尚未康复的卓嘎拉了拉白玛的衣襟,悄悄告诉她。

卓嘎是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贡巴强寺的一名尼僧,白玛则是这里的驻寺干部,是卓嘎她们口中亲切的“阿佳”(藏语“姐姐”)。

白玛的全名叫白玛央金,是个地道的藏族姑娘。2008年,大学毕业的白玛考上家乡日喀则地区的乡镇公务员,2011年,又成为西藏7000多名驻寺干部中的一员。

一头扎进离家很远的贡巴强寺,热情、勤奋的白玛过年都没回过家——佛院加固维修、自来水管道安装,照顾尼僧们看病、住院……白玛的纯洁、善良很快赢得了尼僧们的喜爱和信赖。

年纪轻轻的白玛,已是西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优秀驻寺干部,地区“三八红旗手”,县级优秀公务员。今年10月,白玛还作为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白玛看来,自己今天所做的事,很大部分都源于她在大学期间结识的汉族“父母”——廖恩乃和祝旭清。现在,白玛还时常想念、并向身边的人提起她在西安求学期间的这段藏汉情谊。

白玛的大学时光是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西安工程大学度过的。“到西安求学之前,我和大多数藏族孩子一样,和外界、汉族的接触非常少。”白玛说,那时候的自己,只会说很不流利的普通话。

2004年8月,独自来大学报到的白玛和藏族同学嘎玛玉珍等一起,趁着新生报到的空闲,到学校附近的骊山游玩。在山上,她们遇到了在当地定居的廖恩乃夫妇。

正值夏日,廖恩乃夫妇主动上前,提醒同学们注意防暑,多休息、多喝水,并留下了手机号码和住址,叮嘱白玛和玉珍在求学中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随时联系。

回到学校后,白玛和玉珍并没有主动联系这两位热心的当地老人。她们没想到,两位老人却把远道而来的藏族孩子放在了心上。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没有孩子们的消息,廖恩乃夫妇主动来到学校。没有名字和联系方式,他们还是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这两个藏族女孩。

老人邀请孩子们带上朋友,去家里做客。孩子们并没有马上答应,躲在一旁商量起来。廖恩乃夫妇以为,白玛她们不愿意接受这突来的邀请,就在一旁等待商量结果。后来才知道,几个藏族孩子欣然接受了邀请,她们只是在商量去叔叔、阿姨家里时,一定要按照藏族的礼节,带上哈达、藏香等礼物。

就这样,西安工程大学的白玛央金、嘎玛玉珍、达瓦潘多、达片,西安科技大学的拉姆次仁、王玲,咸阳民族学校的格桑多布杰、才旦卓嘎等藏族孩子,都在临潼受到了廖恩乃、祝旭清夫妇的照顾。

周末,孩子们会去老两口家,吃廖叔叔做的红烧肉。回学校时,叔叔、阿姨还会给大家带上饺子、水果和糖果。每逢母亲节、父亲节,孩子们会给叔叔、阿姨送上他们在山上采来的野花,还会教老两口唱藏语歌。“妈妈”祝旭清说,孩子们给她唱《慈祥的母亲》这首歌时,“自己感动得直掉泪”。

到了寒假,白玛和伙伴们因为路远、没有路费,回不了家。“天气这么冷,宿舍里又没暖气”,廖恩乃夫妇想了个主意:邀请孩子们来家里住。白玛和伙伴们就真的带了行李,搬到了叔叔阿姨家。

“家”里不大,是老式的单位家属楼,“但是特别温暖”。几个孩子就挤在一张大床上睡。白玛说:“叔叔、阿姨起得早,每天都爬山锻炼,天不亮就叫我们起床,和他们一起去爬山。”几次下来,孩子们就懒得起来了。当他们再睁开眼时,“桌上已经摆好了豆浆、稀饭、包子、油条等早餐”。

这次之后,藏族孩子们更成了家里的常客。每周,孩子们都会“回家”吃饭,叔叔会备上一大桌菜,“知道我们喜欢吃肉,每次都炖一大盆红烧肉,特别香”。夏天人多时,住不下,就打地铺,叔叔、阿姨还会在冰箱里备上一大堆冰淇淋,“管够吃”。

既当卧室、又当客厅的屋子里,祝阿姨指着床前的老桌椅告诉记者:白天,孩子们围在桌子前一块儿看书、学习。到了吃饭时间,大家就在这儿一起吃饭。“孩子们学习很认真,家里充满了热闹气氛”。

每逢过年,“一家人”一起看春晚、准备年夜饭,一边包饺子、一边给远在西藏的家人打电话,祝愿“幸福吉祥”。白玛说:“在叔叔、阿姨家的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有家人的感觉真好。”每个孩子还会从叔叔、阿姨手里领到压岁的大红包。

“这些藏族孩子心地善良、单纯,也很勤快。”为了让孩子们吃好、休息好,安心在家读书,祝阿姨坚持做饭、洗碗、洗衣服都由老两口“包干”,但每次都会“落空”——白玛她们总抢着洗碗,“我们不让他们洗衣服,他们就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洗,非常懂事”。

4年的大学时光,和汉族“父母”的温暖相处,对白玛的影响很大。在后来的驻寺工作中,当白玛看到寺庙里的尼僧们和汉族人交流较少,就会常常和她们聊起自己大学里的汉族朋友,当然还有自己的汉族“父母”。

白玛有一个愿望:能再回到西安,去看看叔叔、阿姨,并为他们做些什么。而廖叔叔和祝阿姨则将孩子写来的信细心收藏,这些信被仔细地夹在杂志内页里,虽然会被经常翻看,但拿出来还是崭新的样子。

祝阿姨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信:“叔叔阿姨,很想念那个美好的家。在家里的日子,就像梦里一样,我们一刻都不愿离开。有机会我们一定回家。”

祝阿姨告诉记者:“我们不求孩子们回报。他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生活又不适应,在我们这里,他们的父母都会很放心。白玛他们在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欢乐,这就够了。”而白玛这些当年的藏族孩子,大多已经回到西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正带着心底的感恩,在各行各业中将爱传递到藏区更多人心里。

张琪 本报记者 孙海华《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