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榜样校友之七:天意莨缘 空谷足音 梁子与黄志华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8-06-19 16:13:02 浏览:
 

“我的秀永远都是我的秀”,梁子说话细声细语,嘴部的动作幅度很小。这个被称为“最中国的中国的设计师”,“清风道骨”里透出的是一种异常的坚定。

执着于自然

1986年,美术专业优异的梁子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她和丈夫黄志华是大学同班同学。梁子来自浙江绍兴新昌,黄志华来自浙江宁波余姚。两个人在学校里是风云人物,在校期间6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服装设计大赛,6次获奖,包括1988年陕西省服装设计大赛的“金剪奖”。他们的大学时光异常丰富多彩,不仅参加比赛,还转战于周边高校,通过各校学生会组织,为喜欢服装设计的同学举办服装设计培训班等。

怎么穿,是梁子从小就非常在意的事情。对于服装,她很挑剔。缺乏选择的条件,还没缝纫机高的梁子,总是让裁缝做她的衣裳时,通过领子、口袋的小设计,让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14岁时,梁子高中毕业。父亲没有强迫她必须上大学,把从小喜欢画画的她送到师傅那里学裁缝。几年后,梁子成为当地有名的小裁缝。不打纸样,直接在布料上画版。年轻女孩特别喜欢找梁子做衣服,她设计的衣服很快在小镇流行起来。梁子特别爱给自己设计衣服,但一旦自己穿的衣服被很多人要求定制一模一样的款式,她也善解人意地做了,自己反倒就不怎么爱穿了,因为小镇上一旦有三五个人有同样的衣服就很容易撞衫了。

高中毕业6年后,梁子参加高考,并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因她入校之前就会打板做衣服,而且技艺很高,所以专业课出类拔萃。“如果6年前,我参加高考,只是为了考上而考上,那不是我的兴趣。现在,我之所以重新高考,就是因为有了服装设计这个专业,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

那个时代流行化纤面料,挺括好制作,颜色鲜艳又好打理,但是梁子嫌弃化纤。“化纤面料燃烧后,缩成一团硬硬的黑色胶状体,气味很臭,不会降解到大自然去。那时不提环保,我只是直觉化纤不健康。我喜欢棉麻的质朴感觉,亲切自然”。

棉麻的质朴,在那个时代却是被市场嫌弃的。可梁子却坚持着从大学时代就用棉麻设计服装,“当时很多人不接受棉麻,尤其是本白色的麻,既容易皱,不好打理,又不挺括,有人还会有不喜庆的联想。”

1990年毕业后,梁子和黄志华一起在广东创业。最初的四年他们分别在丝绸企业做服装出口的技术、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梁子虽在技术和设计两方面都十分得心应手,但在出口企业里,设计方面发挥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她在等待触动自己心弦的那一抹悸动。

邂逅于莨绸

1994年,梁子和黄志华受人之托,去解决库存销不掉的一批丝绸面料,诚恳的朋友和他们说了实话,这些面料现在被视作垃圾,没有服装厂愿意拿它们做衣服,看着处理吧。

蒙着灰尘的莨绸,静静地在一间废旧的仓库里邂逅了梁子。面料散发出来的天然味道触动着她,她把自己的脸深深地埋在莨绸里吸吮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丝绸,一面是黑色,一面是咖啡色,在我面前闪着奇特的光泽。”

与众不同的两个生命,在这个废旧的仓库里,驻足相遇了。

几经打听,才知道,这是500年前发明的莨绸。当梁子和黄志华找到当时全国仅存的一家广东顺德伦教镇的晒莨厂——成艺晒莨厂时,成艺也早已处于停产状态,莨绸制作工艺濒临绝迹。

继被莨绸的韵味打动后,梁子又在成艺被莨绸制作的仪式感打动。 “那种仪式感很让人震惊,置身其中,感觉被大自然呵护着”。

莨绸,浑身散发着土地的厚度、时间的宽度和文化的温度。

“天意”铺面而来,梁子决定采用莨绸设计服装。1994年,梁子和黄志华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天意·TANGY。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她原来坚持的棉麻市场本都十分有限,黑黢黢的真丝莨绸,不仅看起来没那么抢眼,而且价格昂贵,制作工艺特别繁复,成本太高了,要靠白手起家并打开市场,谈何容易?

首先是莨绸的制作,世界上只有中国广东顺德的几个地方才能生产,因为用的都是纯天然材料,只有那里才有让面料和薯莨汁产生颜色变幻的河泥。莨绸的制作过程缓慢复杂,至少要半年,要浸染35次薯莨汁,还要过河泥、摊雾,最后要放置3-6个月之后洗水才行。工人们常常要从凌晨3点多干到日薄西山,道道工序,都要看天吃饭。“时间在这里,倒退了几百年。”梁子说。

不仅慢,次品率还高,由于是手工制作,天然的薯莨植物汁和阳光、水分混合,一次次浸泡晾晒后,还要过河泥形成正面的金属黑色,每一寸布的颜色深浅都不同。梁子喜欢反面的棕色,她提出用棕色那面设计,这个想法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正面的河泥会渗到反面,晾晒后,棕色一面有很多黑色疵点。于是,工人们想了办法,涂完河泥后,用湿布在莨绸背面擦一遍,以确保没有河泥渗到反面。

然后是成衣的制作,“莨绸和化纤面料不同,化纤流水线的电切刀,一刀下去,就裁出几百件衣服来,但莨绸一定要一件一件裁,还不能说随便排版就能裁到,因为它是天然的,每一块面料的每一个部位颜色都会有点不一样,所以本来用两米的料来做的衣服,就得需要五米,这边裁一个前片,那边裁一个后片,才能凑到一件完美的衣服,其中付出的感情很多,你要跟那些工人去沟通,让他们觉得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眼前不会赚钱,甚至亏本。”

丈夫黄志华和她都是学服装设计的,两人都知道服装圈子里的一些规律。一种流行的面料,3到5年就会被流行抛弃,现在竟然要拿一种高成本面料,而且还是视觉状态这么稳定单调的面料,作为一个品牌的核心,太冒险了。

抱着必亏的心态,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莨绸。“天意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舍不得放弃的缘故”。“至于它能有多大的影响,我想不了那么多,但是我会做”。

对于梁子的执意坚持,黄志华的支持是坚定的。作为天意的管理者,他内心也有自己的坚持。对于这个恪守艺术理想与文化品味的品牌,他恪守稳健之道,展现与众不同。黄志华和梁子商量,以赢养亏,用赚钱的那部分服装生意养着莨绸。

梁子无意间像持灯的使者,用温暖、朗照的亮光,挖掘故老,让那个从“声声慢”中走来的莨绸,在一个渴望高产、快捷速效的商业社会中,绽放出生命力。面对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的片片凋落,梁子的“诗意穿着”,编织着一份精神返乡的主题。

涅槃于传统

这一切之间的连接,就是“天意”。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坚持源于发自内心的尊崇和契合。这个时候,困难重重也会举重若轻,梁子执著地坚持着,和莨绸一起创造了一个关于“天意”的神话。

2001年中国国际服装周,梁子破茧而出,让几乎销声匿迹的莨绸重放光彩,她创纪录地获得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院校排行、商业排行三项第一,引起轰动。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史无前例地将最佳女装设计奖和服装设计界的高奖项“金顶奖”同时颁发给了同一个人。

20多年,“天意”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中国乃至世界,都爱上莨绸。

“可能我这个人太简单,不爱去研究别人,我比较喜欢凭直觉去感受。你让我说出某某大师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我的印象似乎都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有点积蓄后,我也曾在巴黎买几件大牌的服饰,但是绝对不会追着它们的潮流去做。”“如果我不喜欢,不管多流行我也不会采纳。”大学毕业后,梁子曾到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学校和纽约时装学院进修,在国外的学习经历,更加坚定了她坚持自我的想法。

梁子的夏装90%都是自己设计的莨绸时装。“我只是希望不要重复别人,在设计中,带一些自己个性上的东西,不要为了变化而去变化”,梁子说,“生活也是一样,一成不变肯定是很沉闷的,要变化得自然、巧妙。”“风格在我心目中是不会变的,但是内容永远会变。”

大道至简,梁子的“天意”品牌,灵性、淡定、自然、流畅,含蓄优雅,在扑面而来的和谐纯净和自然宁静中,让人强烈地意识到“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

根植于生命的设计,法乎自然,既是传承,也是开创。梁子通过莨绸,在设计中持续地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莨绸所呈现的质感与灵性,激发了她的设计和创作欲望。

而梁子的功力远远不止于此。她的高超之处,在于她举重若轻似的时尚感,她让莨绸获得了现代的意义。

她无数次地光脚漫步在晒莨厂的草地上,又用自己的设计让中国风情漫步在时光里。

从2001北京国际时装周上的亮相开始,天意品牌在巴黎、伦敦、新加坡时装周等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2006年,“天意”莨绸服装被赠送瑞典王室。

现在,天人合一,是天意品牌的理念;平和、健康、美丽,是天意品牌的风格。梁子和黄志华,不仅做服装,更做文化。从“天意莨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莨绸文化产业园、莨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到“天意莨缘”深圳保护及活化总部基地,天意维护着人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信仰,让传统具有了现代的力量。(张琪)

106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