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陕西日报《一位院士的情怀 姚穆:耄耋不改纺织情》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7-09-11 10:25:18 浏览:
 

在西安工程大学金花校区的校园里,时常能见到一位步履轻快的清瘦老者,身穿灰蓝外套,脚蹬布鞋,和遇到的每一个人打着招呼……他,就是我国纺织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

今年是姚穆执教的第65个年头。他被学生称为“纺织百科全书”,是业界公认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他精通纺织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研究棉毛等天然纺织材料,他就成了农牧、畜牧专家;研究纺织机械,他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研究特殊行业用纺织品,他又成了航天材料专家……他不给工作设界、不给年龄设界,也不给学术设界。

“姚老又住院了。”采访完姚穆不久,就听到这个消息。这是87岁的他今年第二次住院。

今年年初,姚穆做了一个手术,出院后还没完全康复,就投入到工作中。和几十年的习惯一样,从早晨5时到晚上11时多,除了吃饭和短暂午休外,他不是泡在办公室、实验室、生产车间,就是出现在报告会、研讨会、认证会上。熟悉姚穆的人都很开心,那个步履如飞的姚老师又回来了。

在姚穆的时间表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一周7天、一年365日,都是工作日,而且都是高效工作日。“他似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无欲无求,只有工作。”姚穆周围的人都这么说。

姚穆从事纺织材料研究几十年,但灰蓝外套、解放布鞋,却是他的穿着“标配”。出差在外,他住最便宜的旅馆;忙了,就在办公室、实验室泡碗方便面,他几乎忽略了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朴素的生活方式成了一个“传奇”。

“姚老在工作上的一丝不苟,超乎常人。”姚穆的一位同事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碎片时间,他都用来读书、看资料、记笔记。每年他都有大量的科研任务,需要经常出差,列车上、飞机里、船舱中,无不是他学习或构思的场所。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飞回西安,他也会一大早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对学术的“讲究”与对生活的“不讲究”,在姚穆身上形成了极大反差。学术上,他从来不含糊,哪怕是记在纸片上的笔记,他都写得工工整整;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的批语,让学生铭记一生;需要发表的论文定稿后,要等几个月冷静沉淀,再重新检验修改后才去投稿。他说,每一篇要发表的论文,都像自己的孩子,发表了就收不回来了,所以一定要再三思量,要经得起考验。

对纺织事业的挚爱,让姚穆工作起来快乐、忘我、坚守、无畏。

几十年来,姚穆在服装舒适性、纺织原料和产品测试评价、产业用纺织品创新等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他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为了使这一研究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姚穆团队与国内医科类大学合作,进行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细胞分布测试研究,姚穆和他的研究生在自己身体上一次次做实验,找规律,建立起了织物物理参数与暖体假人参数之间的联系和测试系统。他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特聘姚穆为军需科技发展顾问,并由他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面料的任务。姚穆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终于协助并参与研发了“军港纶”。香港回归那天,我国驻港部队穿着挺括舒适的军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武英姿。仅1999年和2000年,“军港纶”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2001年,该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为保护一线的医护人员,姚穆与相关部门专家加班加点,突击试验,只用了3周时间,就研制出了医用防护服,并很快通过了国家鉴定。研制成功的新型医用防护服被送到小汤山医院等“非典”防治一线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9年,作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穆提出了“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研发,迎接国际增长形势,转变单纯初加工结构模式,提升我省纺织产业水平”的建议。他分析了全球半个世纪以来纺织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身体力行地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摇旗呐喊。他说:“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是发展大飞机、导弹、航天器、军事装甲、士兵防护、风能发电、海上采油、汽车轻量化和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在他清瘦的身躯里,饱含着一位耄耋老者对纺织的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祖国的情怀。姚穆忙碌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话语,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着师生们推动中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信心。

相关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911/html/page_14_content_000.htm